Pages

Thursday, May 1, 2014

救救自殺邊緣人(一)

救救自殺邊緣人(一)付出愛心與關懷傾聽可解救自殺者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救救自殺邊緣人

 2011-01-03 19:27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,全球自殺率在過去50年飆升60%,目前每年共有100萬人自殺,平均每天有3000人,每小時有125人,每分鐘就有2人自殺身亡。
在社會迅速發展及互聯網越趨發達的年代,自殺已是1535歲群體的主要死亡原因,而年齡介於2029歲的男性更是高風險自殺群體。
社交網絡的廣泛滲透力,隨著22歲青年江枻豐在面子書留言後自殺事件,加上18歲青年在面子書上發表遺言,除了留給社會無限悲痛,也敲響了社會的警鐘。
只是,人們如今面對的已不再是社交網絡局限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而是社交網絡的教唆,還有資訊爆炸如自殺事件的影響。
在這個防不勝防的時刻,傾聽可以解救有自殺念頭的人,是瀕臨自殺者懸崖勒馬的良藥,關心一個人有無自殺念頭可拯救生命。
找不到社會價值定位
青少年把自殺當自主權
青少年找不到社會價值和定位,因而把自殺當成自主權及成人的證明,演變成如今社會自殺率最高的群組。
陳雲娟指出,80後的孩子比較擁有物質享受,他們不需要為生活爭取太多,因為一切自有父母的妥當安排,因此,他們都成了漂亮但抗壓性低的草莓族鎖匙小孩
她說,父母為栽培孩子不惜一切提供素質教育和物質享受,殊不知這些不夠完整的愛或過量的溺愛,對孩子構成極大的壓力。
當孩子覺得人生幾乎不是自己控制,像浮萍般不踏實時,重心將完全傾向愛情,把精神放在感情上來主宰自己的人生,一旦失去了就以死相待。
她表示,也有青少年則因缺乏安全感(看到父母感情不和)而不把感情當一回事,但他們其實是非常需要愛的一群,卻因為害怕被傷害而抱持遊戲人間的態度。
青春期情緒波動最多
青少年在青春時期的情緒波動最多,也是感情最豐富及脆弱的時候,這個階段他們正在尋找生命意義,若碰巧父母離婚、沒有家庭溫暖、沒有朋友,他們將會迷失自我甚至萌生尋死念頭。
她指出,其實在這個高等學歷等於美好未來的社會,父母會不自覺把經濟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,如不富裕的父母為了孩子很拼,儘管父母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,但孩子卻有很強烈的罪惡感,覺得連累父母過著苦日子。
詢及為何現今青少年對生命不看重,陳雲娟說,那是因為父母沒將他們塑造為一個需要為自己負責任的個體,以致對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到含糊。
既然無法選擇要不要來這個世界,那就選擇何時離開這世界;自殺反而成了他們我是我生命的證明。
這也是為甚麼我們應該開始著重性教育,讓青少年知道他們的生命形成不易,理解到他們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。這樣,孩子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。
她認為,自殺是有傳染性的,尤其偶像和朋友是青少年模仿的對象,因此,當孩子的偶像自殺時,家長必須加倍留意,因為偶像的離去會讓他們痛不欲生,而他們可能會模仿和偶像相同的方式結束生命,或與朋友相約集體自殺。
父母必須做孩子的親密內在朋友,瞭解他們的朋友圈,並嘗試接納和瞭解他們,在和孩子分享心事的時候也應該給予正面思考。
腦袋阻塞易走上死亡之路
越無牽掛自殺率越高
人,總是在腦袋阻塞時選擇走上死亡之路,而越無牽掛的人自殺率也越高。
陳雲娟透露,若以性別比較,男性自殺成功率比女性高;若以婚姻狀況,未婚者自殺率比已婚者高,離婚者又比已婚者自殺率高。
老年人與年輕人相比之下,前者的自殺率比後者來得高;若以病患與老人而言,病患的自殺率又更高。
她指出,通常自殺的人都有一定原因去尋死,這些原因都離不開感情、金錢和疾病等,所以自殺可分為報復、喜悅的事及假自殺。
自殺被認為是喜悅的事一般上呈現在兒童,如母親離世了,大人都對小孩說媽媽到很漂亮的天堂去生活,這個完美的詮釋讓孩子認為死了就可在天堂和媽媽相逢,成為喜悅的事。
至於假自殺的人其實都不一定想死,只是要通過尋死來達致一些目的;對病患,尤其是癌症病患而言,自殺是一個解決方案,因為在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已遠遠超越死亡的痛苦。
網絡自殺取代宗教式自殺
詢及網絡自殺的影響,陳雲娟指出,集體自殺在久遠時代屬於宗教式的,如今的年輕人都沒有宗教信仰,網絡成了溝通、互動及抒發情緒的地方,而網絡自殺就取代了以前的宗教式自殺。
她說,在這些年輕人的思維里這不是自殺動作,而是對社會的一種控訴,慶幸的是大馬目前還沒看到這種趨勢,但難保十年後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,所以家長與社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
細心觀察一舉一動
聊天可打消尋死念頭
只要細心觀察身邊親友的一舉一動,多花時間與耐心傾聽及與對方交談,可以解救有尋死念頭的人。
陳雲娟認為,自殺的背後有一個很強的訊息要表達,所以該協會的任務就是給予協助,瞭解當事人想要尋死的心態,再協助對方釐清問題與內在的委屈。
和一個想要尋死的人交談越久,對方的自殺率也會降低;通常打電話來的人都會談自己的問題,並要從談話中找到認同。
她指出,如果一個堅決要自殺的人,是不會打電話到輔導中心,反之會策劃及處理好自己的事務,通常這類人要死就義無反顧,而選擇的方式是沒有回頭路的。
受過專業訓練生命線
6
義工接聽電話
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每天平均有6位義工在固定時間接聽電話,他們都受過專業訓練及有一定的說話技巧,在與打電話進來的人士聊天過程,協助釐清及沉澱心情。
我們也會安排協談督導,協助當天值班的義工,如在接案過程遇到困難需要協助,我們會給予明確的方向及處理方式。
她說,如果察覺來電者有尋死的念頭,他們會想盡辦法邀請對方到輔導中心,通過面對面的溝通與交談,提供對方適當的幫助與肯定。
她坦言,如今每天平均有4通電話,其中又以女性佔大多數,這或許與男性認為求助等於我不行有關,所以都選擇自己的方式解決。
她披露,通常生命線接到的個案,以感情問題排行第一,接著是婚姻、親子關係,還有夫妻、工作、人際關係、生涯規劃、升學等,最後才是自殺;如今的中學生比成人更懂得甚麼是輔導中心,會親自打電話來尋求意見。
星洲日報2011.01.03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