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Friday, October 9, 2015

職場壓力易引發胃腸病

職場壓力易引發胃腸病‧改變生活即可不藥而癒

  •      
  • 巴勒斯:很多胃病的形成都是職場壓力導致,只要改變工作模式及生活習慣,就比吃藥來得有效。(圖:星洲日報)

吉隆坡中央醫院內科專科醫生巴勒斯表示,職場壓力是一種無形的病,每個人的病因都不盡相同,除了所處的位置與工作性質外,甚至連居住的環境都會構成壓力。
他舉例,在新加坡與香港,人們面對環境與人口的壓力,而馬來西亞這兩方面的壓力雖然沒有這麼大,但也不代表沒有,只是程度大小而已。
他認為,亞洲國家人民最大的壓力來源,是工作文化,自我鞭策很嚴格,時刻要為未來長遠做好規劃、買屋置業保值等,給自己製造了沉重負擔,壓力也隨之而來。
近年來因為職場壓力而引發腸胃問題的病人越來越多,無論是低下收入群擔憂日益高漲的生活費,高收入群卻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,都是一種職場壓力,促使我們要更賣力工作。
職場壓力的徵兆是什麼?
他說:“職場壓力普遍的徵兆是高血壓、胃病,即使吃得很少,也會有胃氣脹問題。但是在診斷的時候,單看表面徵兆,是難以準確判斷是生理上的問題,還是工作壓力導致,因此在問診時我必須瞭解他們的背景、工作性質以及飲食習慣。”
儘管科技的發達,通訊的便利會拉近人與人的距離,但巴勒斯卻覺得,當通訊越便利,人的壓力會更大,全天候都保持在候命聯繫當中,各種更快捷的通訊設備令大家要更快的回复,這都是一種無形壓力,只是我們都當成生活一部份,沒察覺是壓力。
除了工作之外,他補充,環境污染也是一個影響免疫系統的因素。
在治療這些因職場壓力而引發的胃病患者時,他首先會讓病人做的是減少壓力,包括改變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,如準時用餐及以清淡食物為主。
“當病人複診的時候,如果症狀有所改善,就知道真的是工作壓力所引發的胃病,而藥物是最後的選擇。我不會直接就開處方藥給他們,都會先教他們改變生活方式,控制壓力風險後,再依他們的改善情況來配藥,通常經過治療的人,情況都會獲得改善。”
靜態運動減壓最佳管道
很多人都習慣了原有的生活模式,認為不可能改變或做不到,但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難,如每星期固定抽出時間來運動,就是減壓的最佳管道,無論是靜坐、瑜伽、氣功等都可以,並非一定要劇烈運動,而這些靜態運動可以幫助我們身體找回平衡,壓力就自然卸去。
不過,他表示,當老年人出現相同徵兆,在改變生活方式後,病情仍然沒有獲得好轉的話,並且出現體重下降、沒有食慾、疲累、進食一點食物就覺得飽脹,就必須馬上就醫或照內窺鏡,因為這可能是細菌感染,也可能是胃癌徵兆。
壓力胃病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。巴勒斯表示,由於壓力胃病也是一種慢性病,通常都是經過一段時日後才會求醫,因此以前患壓力胃病的以中年或老年人為主,但現在已經年輕化至20歲以上就開始出現壓力胃病徵兆,學生也會因為功課壓力而引發胃病。
“不過,男女處理壓力的方法不一樣,所以治療效果也會不一,如女性習慣把壓力壓抑在心中,不會抒發出來,加上現在很多女性都是職業婦女,職場家庭兩邊兼顧,壓力更大,所以女性的壓力胃病情況會更嚴重。在接受治療後,往往是女性的療效更好,因為女性通常都會遵照醫生指示,而男性則多不聽從。”
忽視壓力胃病或需長期吃藥
或許有人認為胃病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,也死不了,只要在發作時吃藥控制就可以,但巴勒斯提醒,壓力胃病如果不處理,不但會影響工作效率,最嚴重的可能演變成要長期吃藥,出現副作用,甚至會導致胃癌。
他不諱言,壓力胃病是後天所造成的胃病,但一些胃病也會遺傳的,如胃食道狹窄,就是一種遺傳胃病,很容易出現胃食道逆流症(GERD)。不過,大部份胃病都是生活習慣或環境所引發。
他表示,胃病屬於慢性病,很多人幾十年來都受胃病影響,但也不以為意,發作時就吃胃藥,年復如此,很少人會認真去治療胃病。
他認為,在他的臨床經驗中,大部份有胃病的人都是工作壓力引起,所以我們要懂得改變工作模式,與同事和平共處,培養團隊精神,因為有時工作壓力並不是工作量多或辛苦,而是我們無法與共事的人好好合作,所以工作除了要有能力之外,也要培養工作智商。
生活取得平衡與妥協擺脫吃藥控制
“我不是說叫病人換工,而是如何在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與妥協。
如果是只靠吃藥控制胃病,我可以說只有30%的病人會全好,但是如果能改變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,效果比吃藥好太多,甚至可以痊癒,所以藥物只能扮演輔助功能,最重要的還是病人本身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。”
認識幽門螺旋菌
幽門螺旋菌是巴里馬歇爾醫生與羅賓沃倫醫生在1982年所發現,它是在我們胃部敵對環境中所滋生的活性菌,而這種病菌存在於全球一半人口的胃裡。
國民大學曾經在2010年做過一項調查,針對各族罹患幽門螺旋菌的比率,發現印裔的比率最高,高達45%,華裔37%,而馬來人則是18%,這反映各族不同社會文化對這種細菌有不同反應。
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幽門螺旋菌鑑定為致癌的細菌,能提高六倍罹患胃癌的風險,也就是說如果當出現胃炎或胃潰瘍時沒有及時治理,存活在胃裡的幽門螺旋菌就可能會把病情惡化為胃癌。
一般上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管道是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和水,甚至通過人與人接觸感染。而人與人感染,最常發生在母親身上,因為母親是一個家庭中與所有成員有最多接觸的人,長時間在同一個空間內散播這細菌。
同時,研究也顯示,後天的幽門螺旋菌感染,通常是在10歲左右通過家庭成員傳染,若配偶也有這問題,另一伴被傳染的風險是68%。
若是個人感染,情況會更嚴重,若沒有根除細菌,會成為終生帶菌者。
感染幽門螺旋菌的人一般上沒有明顯徵兆,只有20%的患者會出現胃炎、打嗝、胃酸、腹脹,腹部不適,甚至口臭,而個人感染的患者,症狀將會更嚴重,會出現持續性下腹疼痛、噁心、嘔吐、疲累,甚至出血。
抗生素無法完全發揮效用及抗藥性強
目前,治療幽門螺旋菌的標準療法是服用抗生素,但也不能確保100%發揮效用。每一次的療程失敗,病人不只將會持續疼痛,細菌也會因為對抗生素免疫了而變得更強,所以每一次的失敗將會讓細菌更加強壯。
從1960年代開始,醫學界就開始以抗生素治療幽門螺旋菌,但遺憾的是,目前以抗生素治幽門螺旋菌的失敗率是蠻高(50~75%),因為這種細菌非常善於改變與發展,尤其是多年來一直使用抗生素對抗它(細菌),已經令細菌對抗生素產生免疫功能。
一旦肚子被幽門螺旋菌感染,細菌就會引發炎症,進而損害胃壁。而抗生素沒有抗炎能力,無法醫治受損的胃,因此很多感染幽門螺旋菌的病人即使服用抗生素後,還是會持續出現胃痛、胃氣脹的不舒服感覺。
除了抗生素外,近年來益生菌也用作建立更強免疫系統,以對抗病毒,但益生菌是間接性對腸道有幫助,對受幽門螺旋菌感染的胃沒有直接幫助。
儘管醫學界多年來對幽門螺旋菌的治療法沒有太大突破,但2012年在聖彼得堡所舉行的“幽門螺桿菌國際研討會”上,聖彼得堡N.N彼得羅夫研究院癌症化療預防腫瘤主任Vladimir Bespalov教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,從松樹針葉萃取一種叫做Bioeffective的提取物,不但可以根除幽門螺旋菌,也能恢復胃的正常功能,這在治療幽門螺旋菌的研究上是一大突破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