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Monday, November 16, 2015

买屋好時機(二)‧打房,還不夠嗎?

2015-11-15 13:02


談及房產放緩的問題,許多人直把矛頭指向國行的打房措施。國內部份產業確已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,但令人疑竇的是房價卻沒有相應下跌,這是否意味著國行的打房政策並沒有真正奏效?

  • (圖:法新社)

所以,國行應該繼續再打房?而你對打房政策又瞭解多少呢?
本期我們將一起來探討大馬的房屋政策,並以區域各國的房地產政策作為參考,探討本地房市的未來動向。

此外,各州買房的“痛苦指數”,你又瞭解多少?買房是否會讓個人經濟負擔太大,讓房貸壓垮了自己。
根據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的一份調查報告,全球的家庭債務不斷升高。在該管理機構調查的22國家中,其中大馬和泰國的債務攀升速度最令人矚目,因為房價在短短幾年內不斷飆漲。
該報告以美國為例,1945年美國平均家庭債務率只有16%,到了2007年金融風暴前夕已經到125%,將近80%是房貸。
次貸爆發,美國政府大約用了9千億美元來拯救樓市。如果我國不好好處理家庭債務的問題,將來要付出的代價有多高,美國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鑑。
家債佔GDP86.68%
歷史新高
目前,我國的家庭收入債務比已經到達146%,超越美國和英國的水平,這比美國金融風暴前夕還要高。同時我國的家庭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(GDP)也到達了歷史新高86.68%。值得慶幸的是,我國的償債比例也高達44%是調查報告中最高的,一般的國家只有0至20%。
家庭債務過高會導致我國經濟潛在脆弱性,同時也會限制國行升息的空間及抑制通膨或金融失衡的問題。但國行總裁潔蒂認為國人償還債務表現依舊良好。
為了壓制房市過熱的問題,國家銀行在近幾年推出了一系列打房政策,如:房屋貸款頂限(LTV)、規定購買第三間房屋只能獲得最高70%的貸款。
同時,國行也提高產業盈利稅(RPGT)及禁止發展商推介發展商利息承擔計劃(DIBS)。過後,國行更宣佈禁止金融機構發出貸款給任何提供利息資本化計劃(interest capitalisation scheme,簡稱ICS)的房產項目或購房者;以淨售價(Net Selling Price)來抵銷發展商提出的各種優惠。
這一系列的政策的確有一定的效果,並且這些政策更多是針對擁有多間房子的投機者,而不是首購族。
此類的政策出台,無疑是有效地為房市降溫,避免不符合資格者獲得貸款,而導致房市泡沫化。
根據國行資料,截至2015年7月家庭債務呆賬總額為86億7千560萬令吉,佔總額225億6千170萬的38.45%。其中,購買不動產的呆賬金額高達50億5千980萬令吉。
今年7月家庭貸款成長減緩,只成長了7.5%,批准率更跌15.2%。
這顯示國行的政策起了效用,對貸款者的背景有了良好的審查。
雖說,我國目前的呆賬率只佔了銀行總貸款1.6%,尚算良好水平,但是家庭債務的高企,對於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是個風險。國行推出一系列的政策,為房市降溫,是一個良好的經濟調控。
截至2015年7月,我國共有9千416人破產,相比往年破產人數大為減少,可見國行的嚴格調控貸款對象的政策相當有效。
銀行貸款回絕率35%
根據,房地產發展商協會(REHDA)對135名發展商的問卷調查,目前銀行貸款回絕率約為35%。
該協會主席拿督斯里法迪依斯干達表示,目前銀行讓首購族的貸款批准最多也只有75至85%,無疑是限制了年輕人的購屋能力。國行應該指示各大銀行提供更高的貸款上限,讓年輕人達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。
根據《星報》引述大馬購物者協會(HBA)總秘書的談話報道,國行應該根據條件,為首次購物者提供100%的貸款。當然,他們必須符合該銀行的基本條件。
壓垮了首購族
他也補充,銀行可以提供100%貸款局限於30萬令吉以下的可負擔房屋,並限制該產業10年內不能轉售,只能用於自住。他相信這有助於首次購屋者完成購買房子的夢想。
根據REHDA的問卷調查,我國首購族佔了他們旗下物業客戶群的36%。
國行總裁潔蒂表示,REHDA歸咎國行為房屋滯銷主因之一感到不滿。
她表示首次購房者有償付能力,都會獲銀行批准貸款。
她認為首次購屋者必需确保可還債能力,以免日後無法償還貸款,而導致房子被收回,並被逼申請破產。
各國出招降溫
打房不只是我國獨有的現象,世界各國都有不同壓制房產過熱的政策。
港三稅齊下
以香港為例,打房是從稅制著手,有額外印花稅(SSD),加上可稱為Double SD的第二間房雙倍印花稅及由買家負擔的印花稅(BSD),三稅齊下,被稱為“3D立體辣招”。
結果造成香港的產業成交量幾乎窒息,但成交價卻沒有改變多少。香港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馮志堅,這是由於香港先天土地不足的問題,政府盲目的加稅如同把一條彈簧拼命往下壓,未來減稅時反彈會更大。
中國則出現二三線城市,新的樓盤建好了無人居住出現“鬼城”的現象。中國政府透過發債方式,將土地開發主權回歸到政府基金去主導,進一步改善房地產供需失衡的市場。
台灣政府則針對豪宅加稅及限制貸款上限,部份地區的貸款上限甚至限制在60%以下。此外,在台北市特定區域,銀行的房屋貸款利率不得低過2%以下。這成功壓制了房屋交易過於炙熱的現象。
德嚴控房價
德國政府的控制房價的政策更為嚴格,市場機制、法律和稅收三管齊下。事前擬定詳盡的建房規劃,按照人口比例建房,維持穩定的市場供應。加上,該國的房屋資訊透明,若建商盈利超過50%則會被徵收暴利稅,嚴重的話更會被控上法庭。此外,法律也相當保護租戶,使租戶的安全感不亞於買房。因此,雖然該國的國民擁房率只有46%,但是卻不會有緊迫的買房需求。
大馬較溫和
這4個區域的打房措施與我國相比,相對的嚴苛。
相比我國目前只是針對第三所房子限制最多70%貸款率及禁止發展商獎掖過多的優惠,已經是相對溫和了。
加上,我國目前的銀行房屋貸款利率大約在4%左右,其實對整個產業界並不會有太大影響。
買房很痛
買房是許多人的生活的終極目標,我們從中港的《蝸居》、《樓奴》,《缺宅男女》等連續劇中略窺一斑,瞭解到身為“負二代”的年輕人為了買房節衣縮食,生活根本沒有品質可言,甚至犧牲自己的前途幸福。
在《蝸居》一劇中,女主角為了完成家人們擁屋的夢想,不惜犧牲自己未來的幸福,硬逼自己跟隨不喜歡的對象,成為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,結局十分令人唏噓。
當然戲劇畢竟是戲劇,不過以現實層面來說,人們需要買房若當靠自己的薪資可能需要不吃不喝好多年才能辦到。
亞洲買房痛苦指數
港最高
根據物價調查網站Numbeo的調查,亞洲買房痛苦指數最高的城市是香港。根據調查,以香港人的平均收入若要購買一間房子,必須不吃不喝45年才能買得起房子,位居第二的中國北京需要34年。
相對以上二者,馬來西亞買房的痛苦指數就小得多了。
新山置產
需17年收入
全馬房價最令人痛入心扉的城市是新山,需要17年的收入才有資格晉升“有樓一族”。這並不令人意外,因為依斯干達區的交易熱烈,許多外資都流入該地投資房地產,接著,是東馬的“貓城”古晉需要11年收入的時間。
吉隆坡為第三難買房城市,但其市中心租金回酬率是馬來西亞各城市中最高的。這反映了吉隆坡的住屋需求十分高,外來人口的湧進也進一步推高了租金。
地窄人稠的檳島買房也需要9年的收入,為全國收入和房價比的第四高。
以上數據反映出我國主要城市居民購物能力。很多時候,不一定是最繁華的城市才比較難買房,而是該城市的收入是否和房價成正比。
土著固打
滯銷主因
根據REHDA的問卷調查表示,房子滯銷最大的原因是土著固打房。土著房與一般的房子相比,二手價值較差。
雖然二手房子沒有土著固打問題,但是一般土著房屋若要轉手給非土著必須獲得州政府同意書(State Consent),手續往往十分耗時。這導致了連土著買房都寧願選擇犧牲折扣,購買非固打產業。
此外,各州政府的自動釋放機制都不同,一般來說建竣6個月就可以釋放土著單位讓非土著認購。但每個州政府的政策都不同,有者甚至等上數年之久。
市場上,有種說法土著固打制的房屋開放後會有折扣。
這是錯誤的迷思,土著房開放後折扣的差價,發展商必須補上折扣的金額差價,如之前折扣7.5%,就需補上同樣的差價。
最近森州政府甚至規定50%的土著固打房,這對大馬產業界來說是一項壞消息。
薪金追不上房價
大馬是一個貧富不均相當嚴重的國家,根據聯合國發展署(UNDP)我國的堅尼斯係數已經達到0.46的水平,貧富差距為亞洲第二高,僅次於中國。
大馬貧富差距
亞洲第二高
我國財富分配不均這也影響國人的買房能力,有錢人可以手握好幾間房子,打工族連首付款項也成問題。目前國人的收入出現了嚴重不均的現象。
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報告,大馬最富有階級10%,掌握了約30%的收入,最貧窮的50%階級竟然只佔了20%的財富。
大馬薪酬自10年前以來並未出現顯著改變,過去10年大馬平均薪酬僅小幅上漲2至6%,其中34%就業人口收入更處於國家貧窮線的720令吉水平。
低收入群體買屋難
今日在吉隆一帶幾乎找不到20萬以下的房子,地點稍微好一些的公寓動輒30萬至40萬起跳。試問這些低收入群體,買房對他們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,根據大馬統計局調查,收入低於3千令吉的家庭佔40%以上。這顯示了我國若要到未購屋者要完成他們的願望,除了期望房價下跌,更現實的是也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。
大馬欲在2020年成為高收入國,但這個高收入必須建立在財富分配合理的水平,而不是財富集中才少數人手中的虛胖高收入國家。
結語:

無可否認的,房市過冷或過熱都會造成很大問題。國行祭出一系列的政策為房市降溫是正確的舉動,人民和發展商需要瞭解,過熱的方式只會形成的泡沫經濟,長遠而言這也保護了他們利益。
同時,購屋者必須時刻檢討自己是財務狀況是否健康。沒錯,擁有自己的安樂窩固然重要,但若這安樂窩擠壓了自己的生活品質,成為了房屋的奴僕。這樣擁有了房屋又有甚麼意義呢?
在下一期,我們將會探討房價是不是永遠不會掉呢?買房真的比租房划算嗎?若我們不想買房,是否有其他和房產相關的投資可以參與呢?

以上大哉問,請留意下一期的報道。

星洲日报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