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丁賢‧生命如玫瑰般綻放
2013-09-01 10:17
我在英國的劍橋住了一個星期,多數時間是悠閒的。
在小城漫無目的閒逛,穿梭在國王學院、聖三一學院、基督學院之間;或是沿著小路走到鄉下,欣賞英國的田園風光;興致來到,租了小船在康河搖搖盪盪;或是買了幾份報紙,在咖啡館讀完一個下午。
劍橋的夏末,所有人都在晒太陽,吹暖風,感受自己的存在;正如英國民謠《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》,人生短暫如玫瑰,要讓生命盛開,好好珍惜。
悠閒和寫意,讓我過去幾天缺稿。儘管想到專欄空白有虧讀者,應該找些東西填充,但是,上網一看大馬新聞,卻盡是《王者之風》、土權、國旗、阿拉字眼……這些重複、無謂、自我消耗的課題。
這種爭執是在浪費生命,再寫也沒有任何意義。
大馬的政治人物們,即使無力領導,也要為了自己,為了國家,找些正經事做吧。
x x x
在劍橋暫住,主要也是參加外甥女芊芊的婚禮。
幾年前,芊芊在牛津大學就讀時,認識了同校可愛的英國男孩馬可思。據說,馬可思一見到這個馬來西亞華裔女孩,就以為自己的前身也是東方人,命中註定要在一起。
於是,他總是想方設法,找盡藉口,伴在女孩左右。女孩被這個有點佻皮,卻有內涵的男孩感動,接納了他,發展了異國戀情。
牛津大學畢業後,馬可思獲得劍橋大學錄取,成為數學博士生。芊芊則因為是大馬政府的獎學金學生,依照合約規定,必須回到大馬服務。
兩人的愛情面對距離的考驗。
芊芊的求學過程比較曲折,在吉隆坡的華小畢業後,獲得新加坡政府提供獎學金,到南洋女中升中學。
她從小就活得很有感覺,生活很細膩,目標卻放得遠大。新加坡初級學院之後,她同時獲得新加坡大學、美國長春籐大學,以及英國牛津錄取;她選擇了後者。
那一年,阿都拉剛擔任首相,比較重視表現和績效,也推出一些開明公平的政策。其中一項,凡是申請到美國長春籐大學,以及英國牛津和劍橋等5大的大馬學生,不分種族,一律可以獲得公共服務局獎學金。
送她上飛機時,同一趟飛往英國的飛機,還有幾位獲得獎學金的華裔、巫裔和印裔,這是馬哈迪時代看不到的景象,這是一個新的開始。
年輕人有如此機會,幸運之外,也要感恩――對家人,對社會,對國家;這是臨行時我對她說過的話。
x x x
牛津匆匆。畢業後,因為和大馬政府有約,芊芊暫別馬可思,回到大馬,儘管有許多漏洞可以逃過合約的約束,她沒有這麼做。
按照計劃,她準備完成合約,再繼續博士課程,並決定終身大事。
回到大馬,等了好幾個月,政府沒有為她在公共服務界就業;礙於合約,她也不能在私人界任職。
這讓她陷入兩難,成為高級失業分子;多數時間,她自願到國大醫院擔任職工,協助自閉症兒童。
而馬可思對她情緣未了,不時飛到大馬相伴;只是,兩人都有些徬徨,不知未來如何。
一年之後,政府還是沒有安排公共服務界的工作,合約自動失效。
芊芊離開大馬,來到劍橋和馬可思相會;不久之後,她也獲劍橋錄取為大學助教,同時準備博士課程。
這一次,他們決定不再分開,也不再等待,牽手走上紅地毯,共譜未來人生。
婚禮在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數百年歷史的教堂舉行,悠雅的風琴樂聲,莊嚴的儀式中,大家送上殷殷祝福。
x x x
每當人們辯論人才外流的課題時,我總會想起芊芊的經歷。
在一般的想法中,這是人才外流;然而,並不盡然。在她的成長過程中,受到大馬、新加坡、英國的恩惠;沒有埋怨,只有感恩。
未來,她和馬可思落腳何處,沒有人知道,或許留在英國,也可能回到大馬,或者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。
他們“領養”了一個非洲孩子,提供物質和精神協助;年前配合援助非洲兒童計劃,每天步行約8公里(一萬步)向公眾籌款。在劍橋的生活,只要一大條麵包,兩部腳踏車,一間小公寓,已經很滿足。
他們的世界觀,不是埋怨這個政府,那個國家,而是關愛這個世界。
真正的人才,是對世界有愛心,能夠貢獻於社會,而不要計較屬於哪一個國家。
其實,我很害怕每一年的SPM和STPM放榜,就有許多家長拖著孩子控訴這個不公平,那個不公平,人才將要流失,國家社會欠了他們雲雲。
很抱歉,多考幾個A,不代表就是人才;是否人才,還要接受未來的真正考驗;即使進入名牌大學熱門科系,成為精英,生活無憂,但不一定對社會有貢獻,不一定就是人才。
芊芊和馬可思的人生剛起步,能否成為人才,同樣有待考驗。
x x x
婚禮的同一天,剛好也是馬來西亞國慶日。
我在劍橋基督學院大廳的晚宴,代表女方致詞說,56年前的這一天,大馬從英國人手中取得獨立;歷史上雖然有一些衝突和不愉快,然而,彼此分享了許多東西,包括西敏寺制度、習慣法、教育體制,兩國人民還同樣愛上喬治小王子,今天,更多了一對兩國姻緣;這就是跨國界的文明和愛。
馬可思的可愛老祖父約翰代表男方說話稱,他小時候唸書,讀到英國為殖民地馬來亞帶去橡膠種子和種植技術,讓馬來亞成為橡膠王國;而今,大馬回送了英國一份禮物,就是芊芊這個媳婦。
哈哈,有趣的比喻,重要的是,人們要珍惜一切所擁有的,以及創造任何有意的可能性,讓生命如玫瑰般,燦爛的盛開綻放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